业界共聚畅谈文物数字化 “文物数字化论坛”在
发布时间:2020-03-02 阅读次数: 680次
12月28日,由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观远咨询有限公司主办的“文物数字化论坛”在京举行。

在全球经济社会越来越呈现数字化特征和我国文物数字化工作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充分探讨当前文物数字化工作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以及演进的路径,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为宗旨,以文物永续保存和合理利用为目标,围绕文物数字化的概念、内涵、导向、标准、产业等议题,“文物数字化论坛”邀请有代表性的行业专家进行研讨,共商文物数字化长久发展问题。

在此次论坛的主题发言环节,有7位专家就各自对文物数字化的实践和思考和大家分享。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谈了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思考。

冯乃恩表示,博物馆业务的需求要求不断摸索利用数字化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冯乃恩强调数字博物馆是以数字文物为基础,以信息化方式管理,保存、展示、保护文化遗产和服务公众为目的,超越时空的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建设要创造一个全新的博物馆形态,利用数字技术转化博物馆的内涵。

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融合为法、内功为源、技术为器、转化为宗。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少华谈了考古数字化的思考和实践。

王少华表示,考古数字化是指运用测绘技术、三维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在考古工作过程中对各类考古对象所包含的大量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空间信息等进行记录、采集、存储和表达,并运用这些数字成果进行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文物修复,以及开展考古展示传播等的工作过程。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王崇恩谈了山西省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与应用,通过山西古建保护的数字化应用案例,强调了三维扫描和数据处理在古建筑保护、研究和展示的作用。

王崇恩介绍了历史建筑信息建模HIM在工作中的应用,这是古建筑信息保存与管理的一种新颖解决方案,由历史数据构成代表建筑元素的交互式参数对象,这些元素可以准确地映射到点云或基于图像的调查资料。

无人机在古建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运用范围也非常广泛。

此外,这些数字化方式都可以在文物活化利用和文旅开发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孙世友谈了时空大数据在文物数字化中的应用研究。

孙世友表示,时空大数据是融合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模式地图的深层应用阶段代名词,强调空间信息智与慧的融合,空间信息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强调空间位置和时间序列动态演变的地理信息行业“大数据”模式。

在文物领域,在GIS大数据、文物RS大数据、文物GPS和北斗大数据、文物三维大数据、调查评估保护业务、文物技术与观念转变等方面都可以充分运用。

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博以成都市的石兽的数字化保护为例,谈了数字化技术在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数字化数据采集包括温湿度动态监测、文物本体、微观形态、色彩、病害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三维扫描对石兽的整体形态和细部特征有了准确的认识,三维模型可以更好地对文物保护方案的设计提供信息支撑。

北京文投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刚谈了智慧博物馆与博物馆智慧。

陈刚表示,要建设智慧博物馆,要博物馆人发挥自己的智慧,发现和发掘博物馆中的智慧。

智慧博物馆是应用智慧技术的博物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通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

同时,智慧博物馆应该是具有智慧的博物馆,参观者通过参观博物馆获得智慧,博物馆能为参观者提供智慧化服务。

智慧博物馆智慧发展层级有感知层、认知层、求知层、觉知层四个层次。

北京国文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宇谈了文化遗产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

郑宇表示,文化遗产不可能永远存在,但是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将历史文化信息记录将其永生。

文物古迹的记录档案是它们价值的载体。

测绘记录是对文化遗产进行认知的过程,应该有选择性提取对象的信息,这些信息需要为决策制定提供依据,测绘绘图记录是档案记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郑宇强调,当前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技术可以替代所有技术,所有技术都是工具和手段,都是要为目标服务的。

在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代表就各自对文物数字化的理解和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参考资料
返回上一页

Copyright © 2002-2030 爱宝代孕中心爱宝代孕中心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