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里,没人会为你的情绪买单

更新时间:2020-03-01 09:23作者:创始人

职场里,总有人喜欢耍小情绪,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却想着能够空手套白狼,事情同事全做,好处自己全拿。

一旦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当即大发脾气。

明明是成年人的年纪,却仍旧怀揣着襁褓中的婴儿心态。

但是职场不欢迎“巨婴”,职场只看实力。

1职场里,没人会理你的小情绪有个设计新人,没来多久就被老板骂了,当场就和老板杠上了。

老板:你的设计有点土,色彩对比也不够强烈,再修改下。

新人:你说话怎么这么直?不知道委婉一点说吗?这样会影响我工作的情绪。

你要是换一种说法,你哪里哪里做得很棒,只需要修改一点点就完美了,这样我就会愉快地去修改了。

老板当场就怒了:我给你工资,不是让你来教我说话的艺术的。

爱做做,不爱走!新人也真是急脾气,当场就收拾东西走人。

其实,在职场上被说很正常,上司说话直也是很正常的——在职场最重要的就是效率,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了。

然而,很多人被说都会有情绪,甚至会当场发飙。

职场从来都不是温馨有爱的大家庭。

大家在一起不是为了互相宠溺,搞什么爱的供养,而是为了创造价值,为公司赚更多的钱,不要渴望公司给你温暖。

所以,当被骂的时候,请收起你的玻璃心。

身处职场,不要过度在意情绪本身,而是想想对方指出了你什么问题,赶紧去提高就好了。

职场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东西,只有学到真本事,你才能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还有一些人把职场当学校,总等着有人来教自己,帮自己划重点。

公司是给你发钱的,学校是向你收费的,所以请收起你在学校里的那一套,在职场中,是没有人会怜悯你的眼泪的。

2职场不欢迎巨婴1、推卸责任发现别人身上的坏毛病总是简单,发现自己的问题却总是很难。

“职场巨婴”出了问题从来不会怪一下自己,总是怪环境,怪别人协作不利。

但同事不是你的背锅侠,也不是你的父母,犯不着东奔西走、毫无怨言地替你收拾残局。

希望人人都围着你转,迁就着你的“求宠”心态在职场里是施展不开拳脚的。

有些人害怕承担过大的风险而选择推卸责任,出现一次这样的情况可以理解;但长此以往,你必然会慢慢失去同伴的信任,无人愿意同你合作。

2、效率太低“职场巨婴”的另一大显著特点是:效率太低。

巨婴们往往在deadline近至眼前之时,才和领导来一句:“事情好多啊!忙不过来了!能晚点交吗?”

种种借口的背后只有一个解释:你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在轻重缓急上拎不清。

工作永远做不完,要想游刃有余?万事不离“优先级”三个烫金大字。

把一切都抛在脑后,则必然埋下祸患,到最后事情积压成山,谈何独立思考突破性成长呢?有一项针对高管性格的调查显示,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最喜欢用来描述高管的五个词是:数据狂、毫无耐心、攻击性强、压力大以及十分可怕。

倒不是要你学会蝇营狗苟、溜须拍马,而是面对这个人群时,如何使用让他们有安全感的方式,让每一项工作顺利进行。

而安全感的基础之一,就是大家对工作的重要程度认知一致。

每一个项目的跟进都是循序而生的,底层的积累对顶端的建筑来说非常重要。

倘若因为个人原因拖延了进度,那之后影响的是团队的发展和整个项目的推进。

3、永远没反馈安排工作的时候,收到指令不回复,遇到问题不反馈,提前终止不报告,觉得凡事“朕已阅”即可,总是要等到老板问了,才说一句:“啊呀,不好意思,我忘了。

”有的人解释说自己性格内向,以为闷声做大事,只顾做自己的事情就万事大吉了,但殊不知工作中的沟通极为重要,事前协调总比事后沟通要来得有效率——双方各占一席协商之地,通过换位思考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若真的等到“临死一刻”才张口,那真的就晚了。

抱着试错的侥幸态度做事,项目有变时擅作主张,那实际上是把整体决策当成了儿戏。

3职场上如何成长1、一切都是结果导向“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想法是没有办法在职场上为你开疆辟土的。

学生时代我们目标单一,为了升学玩命读书,反正跟随众人大方向总是错不了。

但是,如果一份工作做到最后你只剩下疲劳,那基本离“走人”不远了,因为你没有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不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甚至勤奋都没勤到点子上。

真正的point应该在于,工作也是需要“逻辑”的。

探究任务背后的刚性需求才是根本所在,这就是“做了”和“做到”的区别。

“老板要求一个活动邀请到一百位参与者,我吭哧吭哧不吃不喝发出去几百封邀请函,最后仅仅收到个位数的回复,这件事能怪我吗?”答案就是:“不怪你还能怪谁呢?”有没有考虑到参与者的刚需?他们为什么要来参加你的活动?如何让参与者和组织者达到双赢?为什么你认为你的活动非常棒然而回复寥寥?有没有合作方可以更高效地和你“一拍即合”?思考问题靠的是头脑,执行任务靠的是手段。

不要认为“疲劳”是勤奋的代名词,就像是于小戈在讲述职场竞争时所说的一句话:“一切没有产出的努力,都是浪费资源。

”新手和“不思考”之间不能画上等号。

2、实践是提升能力的唯一途径许多年轻人在进入职场前,看到许多的前辈攻略,认为工作完成快了,就会导致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内容也成了自己的任务。

所以呢?难道能力是通过中规中矩的工作提高的吗?著名的语言学家曾经提出过有关人类“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这个区域存在于我们幼年时期学习解决问题的阶段,界定在“儿童已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帮助才能达到的潜在发展区域”之间。

说白了,就是需要人帮一把,才能习得的技能,而儿童时期的我们,通过习得这部分的技能,进步的最快。

进入职场的道理与这里相似,如果我们效率够高,完成了额外的工作,本不属于我们工作区域内的内容就会成为我们“最近发展区”的事情,获得的额外技能就是我们真实能力的增长。

我们总说复合型人才,跨行型的鬼才是当前的需求趋势,但是那些希求转型的人为何屡屡失败,原因就在于之前练得太少。


参考资料